2017年12月12日下午,應山西師範大學社科處、音樂學院舞蹈系的邀請,李明珍(山西小花戲泰鬥,國家一級編導),劉紅慶(傳記作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推廣者、中國音樂學院高精尖中心簽約研究員)兩位專家在音樂廳為音樂學院師生作了題為《疊花成戲——山西花戲的記錄及文化學解析》的學術報告。本次學術報告由音樂學院舞蹈系主任龐蓉副教授主持。院領導楊金山、張建強、史其威,副教授趙建斌、王平,舞蹈系全體教師,以及我院二百餘名學生共同聆聽了此次報告。
首先,劉紅慶老師以曾經轟動全國的“三黃”作品——《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為切入點引出左權民歌、左權小花戲。通過中西藝術形式的比較,指出花戲是歌、舞、話劇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小戲。他強調,花戲的優長在于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及得天獨厚的地域根基。花戲表表達了土地的溫度,表達了左權人民平時無法釋放的心情。
在曆史上,“花戲”沒有專門的演出團隊,但是元宵節一到,幾乎所有左權人都走上街頭扭起來,于是一夜之間遍地“花戲”。
為了記錄這一稀有劇種的變遷,劉紅慶老師帶領着工作室的四位年輕編導用一年時間拍攝了紀錄片《花戲》。這部紀錄片正是通過受邀嘉賓李明珍老師為主線,講述了“花戲”的源流與變遷。從“花戲”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傳承和變化劉紅慶老師向大家一一講解的情況。
李明珍,1942年出生在“花戲”之鄉左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左權小花戲”的泰鬥。她編創、傳承“花戲”不下百種,參與創作的《開花調》獲得全國民間舞比賽金獎。2015年,她的全新著作《左權小花戲》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權威著述并被廣泛引用。正是因為李明珍的不懈努力與天才創造才将“小花戲”由民間小戲徹底改造成了民間舞蹈。
花戲
接着,劉紅慶老師為我們講述了花戲的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即革命的要求、以皇甫束玉為代表的專業性要求、回歸原生态的要求。最終,一部民間情色小戲經過李明珍老師的天才創造成為一種特别的舞種。
其次,在場所有師生觀看了五十分鐘的紀錄片《花戲》。這部紀錄片正是以李明珍老師為主線,講述了花戲的源流與變遷。由劉紅慶老師進行解讀。從遼洲、遼縣到左權縣介紹了花戲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傳承與變化的情況。介紹了抗戰前、抗戰時期和解放以後花戲的“改造”事宜。
随後,我院黨委書記楊金山、舞蹈系主任龐蓉老師上台發言,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對二位老師能夠來我校進行講解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希望我校舞蹈生在山西民間舞這方面會有更大的突破。
75歲高齡的李明珍老師現場教授同學們小花戲的基本動作,并與龐蓉老師二人切磋舞藝,劉紅慶老師在旁伴唱《放風筝》。報告結束後,李明珍老師向學院贈送了描述“花戲”百年演變曆程的《跳花戲的圪蛋親》一書。
此次報告,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劉紅慶老師的博學多聞與李明珍老師的藝術熱忱,更是他們為人善良的品質以及兢兢業業的職業操守,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作為藝術專業學院我們應以傳統文化精髓為根基,以時代審美變遷為向導,更好地傳承發揚民族文化,讓人們更好更全面的認識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